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七十年代石头游戏大全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七十年代石头游戏大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分配两人一组,每人手持5个石子,对面而坐。
游戏开始,一方先抓,把石子撒开,右手拿起其中的一块向上抛出后,迅速去抓其它的石子,然后接住抛出的石子。第一次一个一个地抓;第二次两个两个地抓;第三次一个、三个地抓;第四次四个石子一起抓。如果石子没有抓起或者抛出的石子没接住,对方再重新抓。游戏反复进行。
我们这叫“嘎拉哈”--就是羊拐(羊的腿部关节)。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。
游戏时需要一个皮球或者沙包(装沙子、大米或是黄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),再有一块报纸大的坚硬、平实的场地。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,如果是皮球,手把球扔起,在球落地再弹起的时间里摆好嘎拉哈,再接住球;如果是沙包,则是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。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,得的分数也不同,再抛起口袋,将嘎拉哈放下,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,使它们的形状变化,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。抓嘎拉哈的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,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。玩的时候,最少可以一个人,最多可以很多人,分成两伙儿进行对抗赛。有的一替一次轮流抓,有的只要不“坏”就连续抓下去,哪伙先抓够一定的数哪伙就赢。比较高难的游戏里,也有扳很难站立的第五面、第六面的,但那大多是因为一些嘎拉哈的形状比较特殊,或是被磨平过,才有可能站住。
我出生于90年代一个贫困地区,小时候要上山下河边放牛,那时候没有多少玩的东西,所以就只能发挥当时所有的条件了。在上学的路上滚钢圈,课余时间打纸画,桐子树结果候会用四个桐果加两根木棍穿过哇哈哈水瓶当玩具车玩,夏天放假了就下河游泳摸鱼,反正一个夏天要晒成黑炭。那个时候好玩的东西很多,70年代不敢说,但你们很多80年代出生的经历过的我都经历过,关键是现在很怀旧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,但人们的精神和理想追求却是那样的激情奔放。那时的孩童不像现在的孩子整天读书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学习班。那个时代的童年虽然没有好玩的玩具,没有零花钱,但是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、无忧无虑的,呈现了孩童本来的爱玩天性。那个年代小时候玩的游戏,你都玩过哪些?还记得么?
打弹珠。男孩子玩的比较多,自己家里都有个铁罐,里面就装了不少五颜六色的玻璃弹珠。至于玩法,就是在土地上,用弹子镶个洞,然后各自将弹子向这个洞丢去,谁先打到别人的珠子,然后再打进洞里,就算赢了。那时候玩弹子的男孩,家家都有一罐用铁盒装的子弹珠,不是赢来的,就是买来的。弹珠中间的彩色条纹五颜六色,非常好看。后来才知道,我们下的跳棋,就是用的这个弹子。
吹肥皂泡。对于这种一碰就会碎的五彩斑斓的气泡,孩子们是如此的钟情。妈妈洗衣服的时候,也是我们做这种游戏的时候。用一根管子蘸一些肥皂水,用嘴吹管子就可以出来一串串的肥皂泡。现在很多公园都有做好的一瓶瓶的肥皂液卖。想起当年亲自用洗衣粉制作材料,觉得特别有成就感。
打水漂儿。这个男孩女孩都玩。记得小时候一到放暑假就到乡间的水塘边或者是放学后,几个小伙伴来到公园湖的湖边、市区的小水塘边玩水起打水漂儿来。每人捡起一块碎瓦片,然后向水面扔去,谁的瓦片在水面上漂的时间长且激起的水花个数多就算赢。
丢手绢。群体游戏。开始前,大家利用“石头剪刀布”或其他的方法推选出一个丢手绢的小朋友,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。游戏开始,大家一起唱起《丢手绢》歌谣,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或跑步。在歌谣唱完之前,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。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,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,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,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,如被抓住,则要表演一个节目,可表演跳舞、讲故事等。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,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,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,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。
东南西北。还记得,小时候的游戏。先用纸折起来的。外面是东南西北共四个方向,里面要事先写上各种不同的称谓共八个。然后一个人操作,其他的人来要东五下还是什麽南四下之类的。然后数到要的数字停下来打开看对应的是什麽称谓。称谓在当时认为的有好也有坏。好的是红军、八路军之类的。坏的是地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十年代石头游戏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七十年代石头游戏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